抗坏血酸和还原态抗坏血酸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主要取决于它们的氧化还原程度。还原型(L-抗坏血酸)是指未被氧化的活性状态,具有抗氧化的能力,参与胶原蛋白、神经递质的合成等生理功能。在细胞内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清除自由基、保护其他抗氧化物质、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氧化型(脱氢抗坏血酸,DHA)是被氧化后的形式,稳定性较差,需要转化为还原型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物学作用。
富含还原态抗坏血酸的植物主要有水果类(橙子、柚子、柠檬、草莓、蓝莓、番石榴、木瓜、芒果、鲜枣等),蔬菜类(甜椒、西兰花、菠菜、羽衣甘蓝等)、刺梨、沙棘等。还原态的抗坏血酸容易被高温破坏,建议清洗干净后生吃或短时间内快速炒熟。
检测还原型抗坏血酸的方法有滴定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等。
1.滴定法
还原型抗坏血酸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剂如碘、二氯酚靛酚、N-溴代琥珀酰亚胺等氧化,通过滴定消耗的氧化剂量,计算出抗坏血酸的含量。抗坏血酸还原2,6-二氯酚靛酚(DCPIP)从蓝色到无色,终点为粉红色。碘量法适合于药品和食品,抗坏血酸和碘反应,淀粉作为指示剂,从蓝色到无色。
2.分光光度法
抗坏血酸和钼酸铵或2,4-二硝基苯肼发生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在特定的波长下有强的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含量。原理是这样的,还原型抗坏血酸被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再和钼酸胺发生显色反应,在510nm的波长处有强的吸光度。被氧化后的抗坏血酸也可以和2,4-二硝基苯肼发生反应,产生有色的化合物,在520nm波长处有强的吸光度。
3.高效液相色谱(HPLC)
通过C18反相色谱柱分离抗坏血酸,用甲醇-水(磷酸缓冲液pH2.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波长245nm,通过色谱峰面积进行,标准曲线,计算样品含量。